
NEWS
元初新鮮事
媒體報道 | 助村,他們攜手新農人 做好農產品生鮮這筆慢生意
時間:2016-02-01 10:00瀏覽:7667
福建日報:元初食品自建銷售渠道直接對接農場和消費者,在廈門的一些社區內開設精品超市,從最開始的1家門店發展到如今的24家,營業額連續4年翻一番,企業會員已近10萬名。
(福建日報記者 潘抒捷文/圖)現在都說農產品生鮮難做,今日亮相助村的元初食品,卻自建銷售渠道直接對接農場和消費者,在廈門的一些社區內開設精品超市,從最開始的1家門店發展到如今的24家,營業額連續4年翻一番,企業會員已近10萬名。
五珍蔬菜大坪農業基地抽取土壤樣品檢測
品控人員在農場現場取樣準備檢測
消費者實地考察天巖山農場
自建銷售渠道 對接農場和消費者
今年的5月,雨水頻頻。
在廈門翔安區新圩鎮前埔村,莊家寶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郭防,常要和社員為連片的菜地排水。種植無公害蔬菜不打農藥,雨水天氣容易得軟腐病,損耗率高達50%。為保證蔬菜質量,他們一刻不得松懈。
今年40多歲的郭防,已有20多年的種菜經驗。在餐桌安全日益受重視的當下,郭防認為無公害的農產品終將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但無公害蔬菜的種植成本很高。“從防治病蟲害來看,生物防蟲害技術的使用成本,相比傳統農藥就貴了一倍。”郭防說,防治功效也較低,表現在使用頻率上,前者每10天噴灑一次,后者則需每周使用一次。事實上,不僅是投入,在產出方面,與以施化肥、化學農藥的蔬菜相比,無公害種植的損耗率也很高,菜地單產在夏季要比前者低40%-50%,間接推高了成本。
但郭防并不擔心。因為莊家寶蔬菜專業合作社是廈門市元初食品有限公司的供貨商。莊家寶的無公害農產品有穩定的銷售渠道,憑借標準化種植、嚴格的檢測與可追溯體系,還能賣出與投入匹配的市場價,反過來支撐農場按生態標準持續生產,形成了良性循環。
元初食品是廈門一家“堅持最大程度的原生態、少處理、少添加”的企業。經過幾年的摸索,元初食品自建銷售渠道直接對接農場和消費者,在社區內開設精品超市,銷售菜肉蛋奶等消費黏性強、每天必須消耗的三餐食材。“我們希望扮演家庭采購代理的角色,把‘果菜有香、蛋肉有味’的食材直接送到消費者家里。同時用穩定的銷售渠道,讓優質產品獲得與之匹配的價格回報,使生產者心無旁騖地按照標準生產。”元初食品聯合創始人兼副董事長陳啟明說。
品控人員在對抽檢產品進行檢測
規范操作規程 源頭把控質量安全
元初食品最初選擇自建渠道,對接產銷,原因簡單而樸素:無論是去批發市場或向農民采購,還是與批發商聯營,都因品質和安全無法保證而感到不踏實。因此,元初制訂了一套標準,要求合作伙伴按照標準安排各種農事活動,從源頭上把控產品質量安全。
這套標準,既包括種植環境檢測,也包括種植技術指導:種植前,要選擇確保土地與灌溉水源無污染,元初會協同農場對土壤和水質進行取樣檢測;種植時,施肥要用草木灰、豆餅等有機肥,不用豬糞等肥料,以免重金屬超標;在防治病蟲害方面,應使用太陽能滅蟲燈、防蟲網、性誘殺蟲黃板等生物農藥及物理技術手段,不能使用化學農藥。此外,農場還需如實記錄各項農事活動以便查驗。“這些技術已經覆蓋了我們合作社的全部800畝農田。”郭防說。
為了解決信任度問題,并引導消費者轉變觀念,元初食品不定期組織他們到農場、生產基地,體會種植養殖過程,品嘗親手采摘、宰殺的優質食材。而這些體驗活動,也成了農場主們展示宣傳以及與消費者交流的平臺。
“夏季雨水多,要注意防治蚜蟲。我們不噴農藥,而是灑上加了白糖的植物油,堵住了蚜蟲的呼吸器官,它自然就會窒息死亡。”“納米甲克素是用海蠣殼研磨而成的,噴灑過后,就會穿透軟體害蟲的身體,致其死亡。”“施肥要用豆餅、草木灰等有機肥,不用豬糞,現在飼養的豬不少打過激素和抗生素,糞便重金屬超標。”……聽著這些“農經”,吃著原生態的產品,大家都成了忠實的“粉絲”。
嚴格按照操作規程規范生產就能獲得穩定的銷售渠道與價格,這也吸引了更多的農場與農產基地來尋求合作。
同安區竹壩村楊桃伯農場的負責人陳鈞劍,就是其中的一員。
陳鈞劍在自家農場百畝園地內種植了2000多株楊桃,楊桃樹下的雜草如何處理,是最頭疼的問題:“不能噴灑農藥,人工除草成本又太大”。與元初食品合作后,他立刻在農場管理方面得到“喂養扁嘴鵝”的建議。
“扁嘴鵝愛吃雜草,不過由于嘴型原因,每5毛錢的飼料,會有五分之一灑落地上,元初食品又建議我養雞‘撿漏’。”陳鈞劍說,如今農場已經形成小型的“循環農業”,家禽數目達到了1萬羽,每天定時定量向元初供應。
品控人員在指導農場技術人員填寫《農事記錄表》
嚴格監管檢測 主動對接專業機構
食品標準的缺乏和各個流通環節的監管與檢測缺失,是現在食品安全的突出問題。除了深入源頭進行產品質量安全的把控,元初食品也把檢測當成重要的一環。
在楊桃伯農場內,一座在建的水泥房格外引人注目,它是農場產品的質量安全檢測站。陳鈞劍說,每天要送往元初食品的果蔬禽肉,都需要在田間地頭,經過自檢合格后才送到總倉。而農場的檢測員每天都會將各批次產品的檢測情況會同農事記錄輸入電腦,方便消費者通過超市的終端系統了解質量。
檢測當然不是到此為止。元初食品品控部門陳林利告訴記者,菜肉蛋奶等相關產品半夜到倉后,總倉工作人員會進行感官驗收以及農殘快速檢測,檢測不合格的,立即原地銷毀;檢測合格后,凌晨才由冷鏈車配送到各個門店。
“農藥或獸藥殘留消費者肉眼看不到,必須通過實驗室或快速抽檢來發現這個問題。”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副教授陳猛說,元初食品主動要求與該院食品安全與環境健康技術中心合作,由其提供農藥、獸藥和重金屬殘留的專業檢測服務。
“新品上架前均需送檢廈大進行392項農藥殘留、近100項獸藥殘留檢測,檢測通過后方可上架。每月還進行抽檢,不合格下架。”陳林利說,這使檢測項目已涵蓋了各種產品農藥、獸藥殘留的關鍵風險指標,同時,第三方檢測監督也提高了檢測的客觀性與權威性,確保食品安全和品質。
多道品控屏障真正起到了把關作用。商品部王曉云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一家果蔬基地的蔬菜菜品在上架前的抽檢中被檢測出農殘超標,供應商非常訝異,聲稱絕無可能施藥。商品部和品控部的工作人員實地排查問題后發現,原來是距離這家蔬菜基地不遠處有一塊施藥的水稻田,由于下雨,污染到了菜品。找出原因后,蔬菜基地又在品控部門的協助下,使用農業專用的網兜進行圍擋,解決了問題。
從農場、基地,到渠道供應商全鏈條,監督篩查,讓元初食品得到了認可。據介紹,元初食品門店規模從最開始的1家發展到24家,營業額連續4年翻一番。如今,企業會員已近10萬名,并貢獻了70%的營業額,復購率令業內羨慕。
掃一掃,手機瀏覽此頁